公司新闻

《新丝路学刊》总第15期目录及内容推介

  本期为《新丝路学刊》总第15期目录和内容推介,感谢各位同仁对《新丝路学刊》与“上外新丝路学刊”公众号的支持!

  《新丝路学刊》(Journal of New Silk Road Studies),创刊于2017年4月,由上海外国语大学丝路战略研究所马丽蓉教授主编,是中国首本专注于“一带一路”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及话语体系建构的学术集刊,并因每期刊发高比例专家稿及其卓见而引发国内外学界的关注。

  本刊秉承弘扬丝路精神的宗旨,助推百年显学丝路学的发展,在跨学科、多领域中形成问题导向型的研究范式,聚焦打造“一带一路”、丝绸之路、丝路学三个栏目,展开“一带一路”政策解读、丝路历史人文研究及中国丝路学理论体系建构,将丝路学研究的静态学术资源盘活为“一带一路”建设的动态现实资源,以期为“一带一路”提供扎实且全面的学理支撑。

  吕 静 陈景茵:广东十三行外销漆器之考察:以英国V&A博物馆馆藏广作漆器为中心

  摘 要:“丝绸”,全世界最大的经济与文化之路以其命名,在过去的岁月中,丝绸之路将欧亚非三大陆连接起来。它东起中国西汉首都——长安(今西安),向西抵达欧洲向东方开放的门户——意大利。丝绸之路分陆海两路,除了进行货物贸易,也传播各种不同文化。本文阐述了丝绸之路上文明交流的部分领域,重点关注伊朗文化,包括五个研究领域:丝绸之路上各族群之间的人文交流;丝绸之路沿线的碑铭;丝绸之路沿线发生的文明冲突或战争;经由丝绸之路运输的文化商品;丝绸之路上进行的艺术、语言与文学交流,包括对文学、语言、绘画和建筑的研究。这五个领域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本文力图打开丝绸之路这一宏大主题的大门。

  作者简介:〔伊朗〕哈桑•祖尔法伽里(Hassan Zolfaghari),上海外国语大学波斯语专业外籍专家。

  摘 要:“万里茶道”是17世纪兴起的以茶叶为大宗货物、繁荣了两个多世纪的欧亚国际贸易线路,也是中国连通世界的“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深植于中蒙俄三国民众内心深处的宝贵历史财富。盘活“万里茶道”历史资源,已成为“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可以使“万里茶道”蒙古段的中介作用得以发挥;在“万里茶道”申遗工作的带动下,中蒙俄人文共同体建设日趋走深走实,蒙古国在其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中蒙俄人文共同体建设,将助力中蒙俄“万里茶道”建设与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形成联动效应,取得实效,进而为“一带一路”倡议与“欧亚经济联盟”、蒙古国“草原之路”倡议的对接合作营造良好的社会民意基础,在深化发展中蒙俄关系中实现好邻居、好伙伴、好朋友的美好愿景。

  作者简介:马丽蓉,上海外国语大学丝路战略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伊合组织研究中心主任,《新丝路学刊》主编,“天山学者”特聘教授暨人大重阳高级研究员;宓娜,上海外国语大学丝路战略研究所蒙古研究课题组成员之一。

  摘 要:17世纪末18世纪初开始的广东十三行贸易事实上是广东与伦敦之间的贸易。“广作漆器”作为贸易中的重要产品类别却常被忽视。英国 V&A 博物馆所藏的广作漆器共19件,见证了各个时期广作漆器的风格变迁。作为外销品的广作漆器,主要产品类型是欧洲的时尚家具。家具风格既符合欧洲上流社会对品质和工艺的追求,又迎合西方社会对东方风情的热烈追捧。伴随着工业革命和中产阶级的兴起,西方社会对广作漆器的需求变大,这需要更迅速更大规模的产出,广作漆器经历了工艺技术迭代,也进一步刺激广东工匠艺人风格的形成,成为清时期地方漆器生产的一个高峰。

  作者简介:吕静,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陈景茵,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博士研究生。

  摘 要:伊合组织是由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拥有57个成员国。在伊合组织范围内,难民问题由来已久。众所周知。难民问题是全球治理的难题之一,而难民的数量占到了全球难民的68%以上。针对这一情况,伊合组织与联合国的两大难民治理机构——联合国难民署和近东救济工程处展开了合作。在创建机制以实现共治的过程中,双方实际上形成了一种“协同治理”模式。本文就伊合组织与这两个联合国机构之间的协同治理机制进行了研究。

  作者简介:杨阳,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东方语学院副院长;张仪,上海外国语大学教育部伊合组织研究中心课题组成员。

  摘 要:“丝路新秩序”是指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新理念引领下,共建“一带一路〞的各行为体之间形成的处理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原则及相应机制的总和。“丝路新秩序〞以“丝路精神〞和“三同”新理念为引领;恪守以《联合国》为基础的国际法体系、国际公约和国际关系准则;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反对单边主义,维护和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反对赢者通吃的霸权义利观,坚持“计利当计天下利”的正确义利观;不是对现有国际秩序的颠覆,而是对现有国际秩序的创新和补充。持续推进“丝路新秩序”的构建,有利于有效应对以民粹主义为基础的冲突性地缘政治秩序所带来的风险;有利于改善和扭转周边地区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的二元对立格局;有利于为“一带一路〞地缘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营造良好的地缘政治环境。持续推进“丝路新秩序〞的构建路径是:用能触及人类心灵深处的理念和有吸引力的思想引领“丝路新秩序”的构建;正确处理与现有国际秩序的关系;积极倡导和坚定践行多边主义;努力打造以领先的科技水平为基础的超强国力。

  作者简介:刘文波,博士,华侨大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研究中心副教授;马钰淇,华侨大学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院国际政治专业硕士研究生。

  摘 要:国际制度是“一带一路”建设扎实推进的重要保障,完善“一带一路”制度建设,实现“一带一路”制度创新,一方面有助于减轻“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面临的阻力,另一方面可以推进全球治理机制的完善。中国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通力合作,推动国际制度的理念、模式、路径和主体创新,实现联动发展,共同应对合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挑战,共享经济全球化的成果。“一带一路”国际制度创新是对新型国际合作的积极探索,是对国际治理模式和国际体系的创新。相关各国应通过国际制度的实践与国际行为体的良性互动,更好地打造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实现全人类的共同繁荣。

  摘 要: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对拉美社会、政治、经济等领域,特别是对拉美国家文化产业造成严重破坏和影响。拉美各国为了解决文化领域面临的实际困难,政府与民间分别发起应对疫情的紧急文化策略,力图帮助本国文化产业渡过难关。但各国在应对疫情中暴露出国家文化体制不健全、配套设施不齐全、文化发展不受政府重视等问题。疫情虽暂停了中拉线下人文交流互访,却催生了以互联网为主体的文化交流模式,中拉文化交流在此基础上分三阶段稳步发展,逐渐形成双方认可的线上交流模式,对推进中拉文化网络外交具有重要启示。本文提出双方在稳步推进文教、智库等多方面文化合作的同期推进中拉文化网络外交的若干建议,以期双方继续在携手抗疫中实现民心相通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

  作者简介:孟夏韵,博士,外交学院西语国家研究中心主任、外交学院“一流学科建设卓越青年学者”。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